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誕生地。革命年代,延安精神引領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今天,我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同樣需要延安精神激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延安精神仍是我們凝聚人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本期“金沙講壇”約請中共延安市委黨校馬列基礎理論教研室副主任、哲學教授雷萬青,談了談他對延安精神的一些理解。
核心提示:
延安精神就其內容來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延安精神的靈魂;第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第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是延安精神的本質和核心;第四,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是延安精神的標志。
延安精神在延安時期是以原生形態的形式存在的。主要有為崇高理想而英勇奮斗的抗大精神、實事求是的整風精神、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公仆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等。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即為崇高理想英勇奮斗的精神,這是毛澤東構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線與靈魂。
為了給抗日戰爭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延安時期,我們黨曾先后創辦了20多所院校,其中最有名、辦得最早的兩個學校,一個是中共中央黨校,另一個就是抗大。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城,抗大也從保安縣與中央機關一起遷到延安城內。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際,毛澤東到抗大演講。他給抗大提出了三句話,規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5月,他再一次去抗大,又給抗大題寫了八個字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什么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不同的時期政治方向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在延安,當時就是抗日救國。毛澤東在陜北公學第二期開學典禮上將這個問題講得比較明確,他講:“中國共產黨有他的特點,也就是人所不及的地方。這特點就是:第一,有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并且堅持這個方向,在現在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完成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建立以后,就要升學,升入社會主義大學,也就是走社會主義的路。第二,有一種作風,一種奮斗的習慣。”
可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黨綱上講的共產主義方向,這是遠大的目標。他主張跟當時的主要任務結合起來,也就是全國一致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這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內涵。
黨中央在延安高舉起抗日救亡的旗幟,共產黨放棄前嫌,在延安率先提出全國結束內戰一致對外這樣的主張。沒有中國共產黨這個主張,全國統一抗戰的局面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延安就成了全國各地熱血青年所向往的地方,他們認為延安窯洞有馬列,延安有抗日救亡的真理,因此延安當時被稱為抗日救亡的圣地,延安就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海內外的熱血青年。
這是一批上海青年動身來延安之前發出的誓言,他們宣誓說: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
當時擔任抗大政治部主任的張際春同志回憶,在當年奔向延安的人當中,有的母女相約、夫妻相約,有的姐妹相約、兄弟相約,有的親友相約、師生相約,以至官長與部屬相約成群結隊來到延安,來到抗大。他們的呼聲是:“國難嚴重不可終日,救國無術,均欲來抗大以為快,不到抗大誓不休。”全國青年為什么要來延安?一句話,就是到延安來取經,就像唐僧到西天取經一樣。因為延安有抗日救國的真理,延安是中國抗日救亡的希望。
抗大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是當時情況的寫照。但是,學校雖然學習、生活非常艱苦,因為大家有理想,有目標,受遠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產主義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處洋溢著朝氣蓬勃、愉快向上的歡樂氣氛。所以,當時來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變節者極少,絕大多數后來都成為我黨我軍的領導骨干。
延安后來辦起了許多干部學校,成為革命的大熔爐。在這個大熔爐里,黨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培養、鍛煉成為全心全意為民族、為社會的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抗日干部和共產主義戰士。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整風精神
在黨的歷史上,曾經犯過教條主義的嚴重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損失。為了徹底清算教條主義的錯誤,解決黨在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黨在延安開展了整風運動。當時黨在延安搞整風主要是反對“三風”,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那么整風精神是什么精神?從理論上概括,即: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
毛澤東在延安整風的報告里講了兩句話,他說:馬列主義有兩種,一種叫香的馬列主義,一種叫臭的馬列主義,所謂香的馬列主義就是活的馬列主義,就是能把馬列主義的理論拿到中國去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臭的馬列主義就是教條主義,只知道背誦馬列主義詞句,而不知道拿馬列主義作為武器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他說有一副對聯是給教條主義者畫像的,叫“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延安整風運動是黨的建設的偉大創舉。毛澤東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這同過去那種“殘酷斗爭、無情打擊”是有原則區別的,是開展黨內斗爭、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正確而有效的方法。
通過延安整風,黨內的教條主義得到了徹底清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得以形成,它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公仆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
朱德60壽辰時,許多老同志寫詩贊揚他,朱老總也和詩一首:“歷年征戰未離鞍, 贏得邊區老少安。耕者有田風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寬。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仆不見官。陜北齊聲歌解放,豐衣足食萬家歡。”這反映經過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精兵簡政后,這時的延安社會和諧、豐衣足食、萬家合歡。
毛澤東在延安期間,提出要把陜甘寧邊區建設成為當時全中國最民主、最廉潔的模范特區。毛澤東不僅是這樣要求的,而且身體力行。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官兵一致,軍民一致,毛澤東跟一般人穿的吃的用的基本上都一樣,基本上沒什么區別,人人平等。大生產運動中,朱老總每天散步時,也總是背著一個糞斗,手里拿著一把鐵锨,和普通農民一樣——拾糞。朱總司令功高不自居,望高不自顯,位高不自私,和戰士們在一起除了年紀大點,沒有什么區別。任弼時在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時,總是想辦法節省每一塊銅板,被稱為好管家。1950年去世后,被葉劍英稱為黨的駱駝、人民的駱駝……
陜甘寧邊區政府繼承和發揚了中華蘇維埃民主政府的光榮傳統,養成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風尚,從邊區政府主席到鄉長,衣食住行完全平等。在少拿錢多做事,甚至不拿錢也做事的原則之下,為抗日的事業及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所以大家稱頌說陜北的干部是只見公仆不見官。
延安時期還有兩個名人,一個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大夫白求恩同志;另一個就是咱們四川老鄉,張思德同志。
諾爾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著名的外科醫生。為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于1938年初不遠萬里,突破重重阻撓,來到延安。他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極端熱忱,贏得了根據地干部、戰士、老鄉的尊敬和愛戴。在一次手術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得了敗血癥,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里說白求恩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精神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是國際主義的精神。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我們只要有白求恩這種精神,就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篇文章,給我們揭示了延安精神道德層面的東西。
張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7歲參加紅軍,英勇善戰,多次負傷。1944年夏,為解決七大代表和中央機關人員的取暖問題,中央決定抽調一些人去安塞燒木炭。不幸的是,張思德在完成這次任務中犧牲了。
毛澤東在給張思德的花圈挽聯上寫了一句話:“向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并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稱“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張思德的平凡普通就像延安清涼山上的一棵小草那么平凡,那么普通,但是張思德精神是偉大的,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八路軍戰士為人民、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諾言。所以張思德是平凡的,但是張思德精神又是偉大的。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的宗旨確定下來,成為延安精神最核心的內容。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南泥灣精神
只要是一提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年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開展的軍民大生產運動。
為什么要開展大生產運動?1939年以后,隨著國民黨政策的改變,除停發抗日經費外,加緊了對邊區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陜甘寧邊區財政陷入了極度困難。毛澤東后來回憶起當時邊區困難的情形時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1939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生產動員會上尖銳地指出:在困難面前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他還說:“從古以來的人類究竟是怎樣生活著的呢?還不是自己動手活下去的嗎?為什么我們這些人類子孫連這點聰明都沒有呢?……總之我們是確信我們能夠解決經濟困難的,我們對于在這方面的一切問題的回答就是‘自己動手’四個字。”
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邊區的各個機關、學校和部隊,都參加到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朱德都分了“責任田”。大生產運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勞動英雄,吳滿有、楊步浩、郝樹才,便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奉朱總司令的命令,王震率領359旅開進南泥灣。戰士們揮舞起新式武器——镢頭,向布滿荊棘的“爛泥灣”開戰!王震和大家一同勞動,手上打滿了血泡,也不肯休息。同志們起早貪黑,開展勞動競賽。為了保護大家的身體,旅部不得不制定了一條奇特的勞動紀律:“勞動時不得早到遲退。”
大生產運動徹底改變了邊區的經濟面貌,達到了豐衣足食的目標。359旅在南泥灣創造了奇跡,他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果實,把昔日人跡罕至、荊棘叢生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1943年9月毛澤東視察南泥灣,他高興地說:“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不要說我們今天沒有外援,就是將來有了外援,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南泥灣精神,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造精神。
手機:18691118011 18709115543 電話:0911-8012886
郵件:yaymlh@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