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延安,雖然解放二十年了,但文化落后,土地瘠薄,說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卻生活在半饑半飽之中,特別是一些非常艱苦的地方,吃糠咽菜是家長便飯,終年吃不上長葉和莖的菜,蘿卜,洋芋當飯吃。正是在這個時候,北京知青到了這里,他們只有十多歲,遠離父母和親人,投身到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不但要料理家務,而且還吃不飽,這對于他們來說,是苦不是甜,是悲不是喜。他們忍受著身體的苦痛,承受著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落后的延安農村,而形成的天地之差的生存條件的心理壓力,而堅強地走過來了。有人說:他們是為了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而上山下鄉的;有人說:他們是為了緩解北京市勞動就業壓力而上山下鄉的;也有人說:``````;不管怎么說,他們是為共和國而上山下鄉的,他們是共和國的精英,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經過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大部分回到了北京,實現了‘葉落歸根’,但他們卻承受了很多很多,有人經過掙扎奮斗,輾轉反復幾十年才回到了故土;有人回來后經歷了上崗下崗,為了生計而忙忙碌碌;許多人承受了物價上漲(特別是房價)而負債生存;還有人經歷了感情的傷痛,總之,自從他們有了知青的名字,他們的人生就不再平凡。他們承受了苦難,卻獲得了堅強的人格,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所幸的是他們的晚年是歡樂的。近時看到,他們以北京知青網為載體,織成了一張又寬又大的網。你看那黃花城頭的歡樂,你看那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游園,你看那沿河灣家的看望和聚會,你看那靜春,回顧往事看望留延知青的腳步。他們中許多人雖是初次相識,但知青情結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就像交往了一生的朋友,情深似海,哥們如鐵。
這兩天,我在靜下來想,大部分人是到了六十歲退休下來,朋友越來越少了,人生越來越孤獨了,特別是兒女工作忙,他們大部分生活凄殘。而北京知青卻是這邊剛退,那邊就上,北京知青網上聊一聊,天天約會,天天跑,忙的有趣,活的有味,這樣的交往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更加深了友誼。這就應驗了一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們今天的歡樂是你們用四十年的苦換來的,人生最難得的是老年樂,你們得到了,你們是共和國最幸福的人,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手機:18691118011 18709115543 電話:0911-8012886
郵件:yaymlh@qq.com